民主管理

当前位置: 工会首页>民主管理>正文

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 努力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

                                                          校长  文格波 
                                                       (2010年6月1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校行政,向大会做工作报告,报告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请予审议。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关怀指导下,学校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创建工作,全校上下尽心协力,克难奋进,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有序。2009年,按照中央、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的统一部署,学校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以“彰显办学特色、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实践载体,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学校发展新跨越”的总体要求,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广泛动员,认真实施,扎实有序地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7287名党员干部和党员,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理论,深入查找分析问题,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难题,办好10件涉及民生实事,明确了近期整改任务51项、中长期整改任务53项,维修改造了学生宿舍、教学设施、文体活动场所,改善了教职工待遇,人均总收入比2008年增长17%,师生员工获得新实惠。群众满意度测评总体评价“满意”和“比较满意”率达到98.3%。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对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共建合作进一步拓展
    1.加强了学校规章制度建设。2009年,制定了学校的纲领性文件——《南华大学章程》,对办学的一些重大问题以章程的形式进行规范;全面修订和完善了学校规章制度,结集出版了《南华大学规章制度汇编》。为学校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2.启动了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了《南华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了对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研究。
    3.拓展了共建合作平台。2009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署了共建南华大学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以经费投入、专项支持、政策倾斜等方式共同支持南华大学发展核工业相关学科专业,促进核类学科人才培养,共同将南华大学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在全省有突出地位、在学科专业方面具有“核”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发展。2009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7546人,其中独立学院1841人,专升本学生356人,新增412人;招收全日制硕士生751人, 专业学位硕士生69人,博士生16人,新增210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7000余人,自考助学新注册人数5000余名,新增2500余人;目前,学校在籍全日制本科生30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30000余人。学校被评为“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新增矿业工程、基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一本招生省份2个,一本招生省份达到9个;获得核类本科专业单独招生资格。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深化。2009年,学校在坚守培养“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南华大学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深造的理念。根据这些办学思想和治学理念,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校内、校外,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研讨,较全面地修订了南华大学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重点体现了最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办学特色、贴近了时代需求。同时,学校启动了“机械类大学生并行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10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荐申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软件工程实验班”、“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和“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教改试验班”等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班开班。
    3.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取得新突破。2009年,新增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5个,获批3个新专业;国防重点建设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建设项目通过了省国防科工局的验收。成立组建了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为环保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打造了新的平台。
2009年,《临床技能学》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新增省级精品课程4门,获省高校优秀教材4部。批准立项校级精品建设课程24门,校级优秀课程83门,校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实现了80门课程资源上网。
    4.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成效明显。2009年,学校获得省部共建专业实验室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工程技术检测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3个省示范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评审。获得省铀矿开采工程技术中心;新增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3个;新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南华大学协作型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在中核四O四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5.教研教改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9年,学校围绕“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获省级以上教改课题35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3项,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课题20项。获省教改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9项。
    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3.09%,考研上线率达15%,录取率12.43%;研究生就业率为95.77%;船山学院就业率为87.74%;2007级学生二年二期英语四六级合格率达到62.22%,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文法学院2007级学生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超过70%;文法学院法学专业2006级本科生参加全国司法考试的通过率达42.3%,高于全国司法考试通过率近20个百分点;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四、八级专业通过率达80%,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20个百分点。2009年,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医师执照考试中的通过率在全国120所医科院校中排名第28位。
    6.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实效。2009年,学校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在湖南省学位办组织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中,学校被评定为“优秀”。学校成为具有MBA招生资格和硕博连读资格单位;获得4项省级研究生教改课题,其中2项为重点教改课题;获得2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研究生学位抽检优秀率在85%以上。
    7.大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成绩突出。2009年,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省级项目23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等活动中,获得40余项省级以上的奖励,其中,在全国数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第八届 “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首次荣获团体“优胜杯”;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本科一组非专业选手一等奖,与来自省内其他高校的两名选手代表湖南进京参赛,进入全国60强。
    8.国防生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圆满完成国防生新生军政训练、暑期集中军事训练、海上体验实习和赴基层部队当兵锻炼。参加湖南省军区组织的“军歌嘹亮颂祖国”歌咏比赛,荣获二等奖。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来校视察工作,对国防生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届毕业国防生中共党员比例达67.57%,考研率达21.62%。
    (四)科研和科技产业取得新成绩
    1.科研项目、平台再上台阶。学校申报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的数量增多,资助率明显提高。2009年,科研项目、科研平台总经费达到3243万元,纵向项目获批287项,立项总经费1107.7万元,比2008年增加63.98%,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6项;获企业及事业单位委托科研课题35项,总经费782.572万元,比2008年增长109.90%。获国防支撑学科、国防紧缺专业经费1000万元,省科技厅、教育厅科研平台经费377万元。学校的科研项目、科研平台上了大台阶。
    2.科技成果取得新突破。2009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衡阳市社科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学术专著数量、质量明显提升,4部核科学、医学等优势学科成果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SCI、EI收录科技论文200余篇。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林英武博士以第二作者(论文明确注明与第一作者同等贡献)在国际最高水平学术期刊《Nature》2009年462卷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同时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仅次于《Nature》和《Science》的国际最高水平的三大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3.科研团队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核设施安全管理与可靠性分析技术团队”遴选成为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
    4.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2009年,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组织专家、教授走访调研衡阳市12个县市区、26家企业,达成了30余项合作意向性协议;在“化工之乡”衡南县松江镇建立科技服务基地,在华菱钢管、无线电总厂建立了产学研示范基地;为衡阳市举办了首期“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班;派出专家参与衡阳市核电站选址工作,作为专家单位参加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衡阳市人民政府合作开发建设衡阳核电框架协议签订仪式。
    学校与中核四O四有限公司、中核金原铀业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湖南省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新进员工岗前培训,为中国建筑业协会核工业建设分会开办了项目工程管理培训班。与清华、北大等6所高校共同为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核安全局制订了《关于我国核安全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学校以“三力公司”为代表的校办产业,实现技术服务合同金额9200余万元,收入5640余万元,同比增长68.5%。
    (五)学生工作和维稳工作卓有成效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2009年,学校在校内选聘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和管理人员10名,充实了辅导员队伍。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举办南华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创新论坛,获省厅级思想政治研究课题3项,出版专著1本,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2009年,学校被评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集体”。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序。推行了学生辅导员进宿舍、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心理咨询工作进宿舍工作的新模式。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委员的系列培训和8000余名新生的心理普查。校心理咨询中心18名辅导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全年共接待求助学生3000余人次,成功实施危机干预40余起,实现学生非正常死亡率零指标。2009年,学校被评为“省普通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3名辅导员被评为“省心理咨询工作先进个人”。
    3.学生奖助学工作成效显著。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奖助学的渠道,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学生资助体系。2009年,6973位同学获得国家奖、助学金,总额达1700.8余万元;7065名同学获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总额达392万元;2769名学生获国家助学贷款1318万元。
大力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和社会助学渠道,开拓校内勤工助学岗位1400个,助学金额212.5万元;在校外安排5350多人次上岗,争取助学资金150万元。2009年,学校发放奖、助学金604.5万元,争取上级部门及社会渠道奖、助、贷、补金额3500万元。2009年,学校资助工作获得省政府254万元的专项奖励,并在全省高校资助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4.学生团学活动丰富多彩。2009年,组织开展了校园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创业计划大赛、辩论赛、英语风采大赛、“12·9”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圆满召开第五次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生委员会;深入开展了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爱心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大学生综合素质;2009年,学校获全国、湖南省三下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5.校园稳定与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健全了安防宣传教育措施,整合保卫力量,加强情报信息队伍和安全巡查制度和校园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大排查”机制,实现了维稳、综治及安防主要目标,保证了校园秩序稳定。2009年,学校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全省高教系统维稳综合治理考评中被评为优胜单位。在全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比较严峻的时期,学校认真研究部署各项防控措施,制定较完善的应对预案,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六)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升
    1.师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09年,学校按照“人才强校”目标, 制定了《南华大学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实施方案》,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009年,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增聘兼职院士2名,引进和培养25名博士,在读博士119名,学校部分学科专业的年轻教师基本实现博士化,学校的师资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2009年,学校发布面向海内外招聘文法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等3个学院院长招聘广告,以选拔高水平人才充实我校的相关学科,社会反响良好。
    2.教师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学校对近年进校工作的年轻教师进行了教学基本技能培训,邀请一批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教学名师给他们传授教学经验和讲课艺术;教学督导团加大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听课,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2009年,新增3个省级教学团队,新增4名省级教学能手;在全国第九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5项;在省第九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
    (七)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1.教学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2009年,学校投入教学仪器设备、实验设备经费1,500万元,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增值;安排重点学科建设费386万元,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校重点学科的检查,安排16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安排288万元图书经费,使生均图书达到112册,达到了教育部的优秀标准;2万平方米的第二综合教学楼正式开工建设。
    2.新校区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2009年,学校完成接收湖南工学院西校区198亩土地和5万平方米建筑物及其资产,完成了新校区1200亩新征土地的审批手续,完成了一期568.8亩征地拆迁审批手续。学校成立了新校区管委会,目前正组织力量对西校区进行维修,对新校区整体规划进行设计论证。
    3.内部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2009年,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化学校后勤服务管理改革方案,撤销了后勤服务集团、总务处、资产处,成立了后勤管理处、规划基建处、国有资产管理处。80多名正式职工接替保安公司保安到了教学楼栋和学校大门的门卫岗位,每年节约经费49万元。成立了招投标管理中心,制订了《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办法》,对大宗物资采购和大型修缮项目、基建项目实行集中招标。
    4.学校财务状况进一步好转。2009年,学校全年总收入4.0757亿元,比08年增长1.74%。总支出4.6303亿元,比08年增长27.87%,主要是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投入增幅较大,特别是增加新校区建设资金需求和改善全校职工福利资金需求,其中支付湖南工学院西校区划转和新征地资金共8500万元,发放全校职工2008年、2009年每人350元/月的过渡性补贴和教职工住房补贴共3,141.41万元。学校在资金需求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既保证了新校区建设资金需求,又大幅度增加了教职工的收入,又有效控制了学校财务风险。
    5.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学校新建了国防生文化活动室等四个活动室和铀采冶工艺及成果展室,竖立了张爱萍将军铜像。学校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学校“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被中国国史学会授予“中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南华大学专业委员会”,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了我校“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的建设和发展。 
     (八)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
    1.积极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2009年,与清华大学签署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南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在核学科专业建设、核科学技术研究和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推荐研究生等多方面加强合作。学校与苏州大学携手合作的863计划项目正式启动,带动了两校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教育部高等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核学科院长、系主任联络会议在学校召开,与会专家高度评价学校核专业的人才培养,扩大与提升了学校核学科专业教学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2.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在巩固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等联系与合作的同时,学校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俄克拉荷马教会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拟在师生交流留学、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实行“3+2”、“2+2”模式联合培养人才。
    (九)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科研进一步发展
    2009年,附属医院主动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快内涵发展,增强依法执业意识,优化就医环境,规范医疗收费,实行人性化服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同发展。与2008年相比较,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业务收入均超过15%,门诊人次平均增长8.05%,住院人次平均增长10.65%,手术台次平均增长6.2%。附一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新的门诊大楼投入使用;附二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评为“2009年湖南省卫生质量信得过会员单位”,成功举行了建院60周年暨新院开业典礼,医院的现代化新院全面启用;附三医院积极探索创办大专科小综合医院,获省厅科研课题3项;附属南华医院顺利通过省卫生厅“创三甲”评审验收。
    2009年,附属医院圆满完成了学校下达的临床教学任务。成功召开第五届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举办首届附属医院联席会,总结和谋划附属医院发展。   
    各位代表,一年来,学校在离退休、审计与监察、资产、图书、档案、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期刊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所有这些成绩,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需要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仍显不足;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知名学者与专家较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财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学校“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新校区建设资金需求大,开源节流工作力度仍需加强,特别是积极争取上级大额资金支持项目的数量不够,充分发挥资产设备效益的任务艰巨。
    三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适应全面推行目标管理的考核监控与激励约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校的内部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明晰权责、提高效率;行政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师德师风和学纪学风有待改善。少数领导干部还缺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个别部门的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扎实。教职工中有些同志还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改革创新、创业的意识,思想作风和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需要。个别教师缺乏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遵循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自觉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风气不浓。  
    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对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观念、机制、管理创新,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学校的财源建设,提高行政的执行力,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学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创建步伐。
    三、2010年的主要工作
    2010年是“十一五”发展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2010年是高等教育改革之年,也是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之年。目前,学校正处于向高水平大学转变的重要“爬坡时期”,高水平大学创建工作步入关键阶段,因此,2010年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跃升之年,在办学经费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既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又要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还要提高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可以说,2010年是学校改革发展之年,是质量提升之年,是承前启后之年,因此,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的发展思路,以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中心,以质量和特色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突破发展瓶颈、改进内部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和管理创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师资队伍状况有较大改观,内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进一步改善,校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属高水平大学和教育部中西部地区特色高校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十二五”规划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工作是:强化省部(央企)共建体制,建立共建协议校院两级联动责任落实机制;苦练内功、加强外联,扎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创建工作;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大教学建设和教学投入,完善教学监控、评价和激励制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企(所、校)产学研联合,健全科研管理和评价激励机制;深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建立学科、专业首席教授和课程责任教授制度和岗位绩效评价机制,完成教授聘任;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系,推进校院两级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大力加强校风建设;按期完成新校区维修改造和整体规划,确保船山学院搬迁及新生入驻,推进征地工作进程;加强财务建设和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严格预决算和科学理财,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创建节约型大学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0年,学校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省部共建体制,推进高水平大学创建工作
    1.统筹推进两个创建工程。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水平大学创建工作都是学校追求的根本目标。当前,湖南省正加快推进“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以学科建设带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方案即将出台;以“教育部中西部特色高校”为主要内容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也将于“十二五”期间出台。统筹推进这两个创建工作,根本点是要苦练内功、提升内涵;重点是做强学科、坚持特色;关键点是加强外联、跟踪动态、把握进程,以此制订切实可行的高水平大学创建工作方案。
    2.建立共建协议校院两级联动责任落实机制。省部(央企)共建体制是学校的一大优势,是实施开放办学、利用校外资源办学的战略举措。今年,我们还要争取促成国家环保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筹备成立南华大学董事会。争取项目和资金,发挥共建平台的作用,因此,工作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共建协议校院两级联动责任落实机制,学校负责共建平台的搭建、高层的互动协调,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组织力量落实共建协议,加强联系、深入合作,积极争取项目和资源,使共建工作取得实效;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共建的政策、内容、形式、效果及规律的研究,指导和引导共建工作。
    3.科学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是立足现实、谋划未来、布局谋篇、引导发展的纲领。今年,是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规划的编制是一个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学习思考的过程,是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科学编制“十二五”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工作重点要放在“摸清家底”和“把握方向”上。“摸清家底”就是认真总结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特别是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把握方向”是要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改革是质量提升不竭的动力。质量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溶融于教育的各环节。
    1.优化招生规模与结构。招生规模与结构要与资源相匹配、与目标相适应。2010年,招生规模和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六个字:一稳两控三扩。一稳就是全日制招生总体规模稳定在8200人左右;两控就是适度控制核、医等特色优势专业招生规模,适度控制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在800人左右;三扩是适当扩大船山学院规模至2000人左右;积极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稳步扩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考规模至25000人左右。招生工作要做到两提高一联动:一是提高社会满意度,认真落实 “阳光工程”和“民生工程”;二是提高生源质量,扩大一本招生省份到全国省份三分之一以上;提高一志愿录取率,提高具有专业潜质的考生的录取比例;三是完善招生与就业状况、专业资源的联动机制,控制和压缩甚至停招就业困难、资源紧张或缺乏的专业。
    2.加强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是以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和自身规律为基础的教育活动。探索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模式离不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与教研、教改的结合度;在实施中完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改课题研究的针对性,青年教师主持校级课题要占立项的80%左右;要建立支持长期教研教改项目的激励和保障制度;以三个试验班为试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和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要善于总结和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培育高水平的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
    3.构建特色专业群组。特色专业是特色学科的重要支撑。专业建设要按照“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综合统筹”的原则,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新增专业的申报要瞄准新兴战略产业,要利于形成核、医、环保类的特色专业群组;新办专业要加大投入,做好办学水平评估;要做好学院专业调整后,特别是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建设工作。
    4.健全教师教学投入机制。教师教学精力、时间的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健全教师教学投入机制,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制度引导:一是出台并实施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把学生评价纳入教师课程教学质量指标,并至少占30%;二是严格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和检查,实行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的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三是教研活动和教学技能培训制度化,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评教评学、互帮互学活动,继续坚持试讲、预讲制度;四是建立教学效果与课时酬金挂钩的激励制度,适当拉开教学效果等级的课时酬金差距。
    5.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重点要抓好“三育两导”工作,即专业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引导。大力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探索网络远程双向选择模式,实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化选择方式,降低就业成本,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确保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处于省属高校前列。
    6.加强船山学院教学建设。独立学院是学校重要的办学组成部分。船山学院要根据独立学院特点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根据三本学生特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制定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必要的教学基层组织和师资队伍,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7.深化国防生军地联合培养机制。依托高校培养军队干部是实现科技强军、人才强军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深化国防生军地联合培养机制,以培养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红色+特色”资源,加大国防生培养条件建设,探索国防生“专通结合、文武结合、学用结合”的复合化培养模式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为国防事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要充分发挥国防生的带动和表率作用,完善新生军训机制,巩固军训成果。加强本科生征兵入伍工作,建立学业衔接机制。
    8.积极开拓对外合作办学和留学生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2010年,要在对外合作办学和招收留学生工作上打开局面,以与巴基斯坦等友好往来国家合作招收临床医学和核类专业留学生为突破口,争取招收1-2个班,逐步扩大对外合作办学专业和来华留学生教育专业和规模;积极争取与境外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筹划成立国际学院。
    (三)加强三类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
    高水平学科是高水平大学最根本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大学。科技创新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学科发展的先导和引擎。湖南省教育强省战略的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基本思想就是以学科建设带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先后提出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以及特色兴校、科技强校等理念,今年,校党委又提出学科兴校理念,这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不同侧重。
    1.加强硬件和软件两类平台建设。平台质量决定学科和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必须站在相应的硬件基础平台和软件机制平台上。硬件基础平台建设的重点是科研型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以特色优势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基地为突破口培育国字号的学科、实验室和创新基地。软件机制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完善以科研过程为中心的科研管理制度,以及以成果为根本的质量评价机制,改变重立项、轻研究、重论文、轻成果、弱应用的现象。
今年,在三类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以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为重点的理工科平台、以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为重点的医科平台和以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为重点的人文社科平台,出台建设办法,安排专项经费、组织专门力量、明确建设目标、落实建设责任,使之成为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成为特色学科发展和新学科及方向培育的主要基地,成为凝聚人才、锻炼人才、培育团队的重要基地。
    2.突破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高水平科研成果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学校高水平大学创建的短板和瓶颈。今年,要积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实现重点突破:第一,整合优势科研项目和潜力项目资源,积极加强与国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其他高校开展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第二,大力扶持和培育新的潜力项目;第三,适应教学研究型的“研究型”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专职科研队伍及机制,激励教师长期安心从事具有前景的基础和应用的大项目研究。
    3.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学校科技成果,深入开展与企事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合作;加大产学研项目实施力度,继续加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亮点项目和品牌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贡献率。2010年,要完成三力公司的改制工作,为三力公司的发展提供宽广的舞台和环境。 
    (四)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和学位点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研究生是国家和社会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是教学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2010年,研究生教育要重点做好学位点申报和教育管理工作。
    1.扎实做好第十一次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研究生学位点是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其层次和规模是高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要按照“研究生处统筹、学院牵头、学位点负责、相关单位协助”的组织形式,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做到四个力争:第一,以现有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转升一级学科学位点为重点,获得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二,获得一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第三,获得研究生推免生资格;第四,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H\MPA)及其他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授予权,扩大工程硕士专业领域。
    2.巩固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成果。要认真总结培养管理的经验,加以规范并以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予以推广;同时要分析不足和原因,特别是研究生招生生源不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级别等方面,研究有效的改进措施。
    3.修订和编制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修订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五)加强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前不久,《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出台,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创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当前,高水平师资队伍数量明显不足是制约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科及科研水平提升的最重要而直接的原因,深层的原因是“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影响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因此,继续深化和完善利于教师成长、人才潜力发挥的制度改革,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重点工作。
    1.积极深化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团队作战、团队作业是应对日益复杂的局面和任务的必然组织形式,是培养和锻炼人才最为重要的组织方式。2010年,学校师资队伍团队建设工作重点有三个:一是出台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办法,鼓励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组织教学团队,鼓励以项目为中心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建立有利于团队凝聚、人才成长、协作高效的机制和制度,使科研的单兵作战、小团队作战转变为集体攻关、大团队攻关;二是推行学科带头人、专业首席教授和课程责任教授制度,引导教师组成岗位为本、核心突出、凝聚力强的教学科研梯队和团队;三是出台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以质量为导向、以绩效为根本的岗位绩效和团队绩效评价机制。
    2.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高水平人才的自主培养是根本,适当引进是补充。今年 “一流师资建设计划”的实施, 特别重要的是出台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办法;优化教学、科研、管理人才的结构和比例;积极开展教学名师培育、评选和推荐工作。“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特别是要在博士和紧缺专业的人才引进要有新的突破;确保“芙蓉学者计划”岗位特聘教授等高水平人才聘任到位;切实发挥外聘院士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3.健全人事分配和劳动用工基础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是学校根本的利益激励制度,是统筹人、财、物三大资源使之结合的基础制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部署,今年,要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围绕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开展岗位聘任制改革和管理,完善岗位评价体系,强化岗位激励机制;二是按照分类管理、有效激励、宏观调控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做好绩效工资调整方案;三是改革用工制度,继续推行部分岗位试行人事代理制度。
    (六)加强基础条件和新校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建设新校区是缓解学校发展教育用地紧张、根本性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加强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建设是学校投资大、周期长、影响深远的复杂系统工程。安排1800万元维修和设备经费,完成新校区现有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改造,做好船山学院进驻新校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确保船山学院新生入驻;同时,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做好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工作。积极推进新校区征地工作进程,做好第一期568.8亩土地的征地拆迁,启动第二期的征地前期工作。
    2.发挥新校区管委会的管理与协调职能。新校区管委会是学校综合协调管理职能的全面延伸。要积极发挥新校区管委会管理职责,综合协调新校区对内对外事务和各派驻机构延伸职能以外的各类交叉工作,确保新校区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要协助船山学院高质量完成搬迁至新校区的工作。
    3.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是现代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以资源和市场换取投资,提升校园网的运行效率,扩大覆盖范围;二是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特别是要立足需求、着眼长远、提高效益,加强基础硬件平台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加快各类信息库和特色数据库建设;三是整合推进校园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平台建设。
    4.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教学基本建设是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2010年,安排1000万元加强省部共建示范实验室建设;同时,要认真做好中央财政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专项资金,改善教学实验条件;整合实验室资源,构建公共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抓好医科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非医科类的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教师主编和参编各类规划教材,鼓励出版使用优秀自编教材。
    (七)稳妥推进管理改革,提高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管理出水平、管理出效益;管理要进步,根本靠改革。高水平大学必然有高水平的管理。今年,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改善管理这个薄弱环节,提高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管理改革工作错综复杂,牵涉到利益格局的改变,要利于长远发展,因此,是一个稳妥推进的过程。精细管理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当前,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重点是积极推进规范管理和精细管理,并贯彻到各项管理工作和改革中去,使规范管理、精细管理成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1.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体制,是调动学院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院办学活力的制度设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推进要建立健全以人、财、物为核心的配套制度体系,今年,首先要扩大学院(部)经费的包干范围;建立学院(部)领导班子年度和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开展督查和考核。
    2.完善后勤服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服务和国有资产是教学、科研的物质条件保障。要按照“统一管理、精简高效、责权明晰、保障有力”的原则完善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管理职能和管理效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后勤的目标管理,积极推进目标成本核算;二是要探索用工机制的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加强公共区域的水电管理,试行院(部、处)用水用电目标考核,逐步推行学生用水计量收费。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要强化国有资产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深化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完善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闲置资产调剂制度;探索全校各类仪器设备,主要是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的使用考核工作,提高各类资产的使用效能。
    3.处理好发展、民生和风险三者关系,加强科学理财。财务建设和管理是学校运行、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财务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处理好新校区建设、职工待遇和财务风险三者的关系,缓解财务供需突出矛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以开源为核心的财务建设和以节流为核心的科学理财,确保学校健康发展。
    第一,广辟财源,争取大额项目资金。各单位、各部门要特别积极争取各项财政资金的拨款和大额资金项目支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积极引进和利用社会资金和捐赠。今年,在安排1400万元专项保证绩效工资改革各项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第二,科学理财,严格预决算。以提高科学理财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健全财务制度“管好钱”,规范财务流程和行为;加强财务的预、决算管理“用好钱”,保障学校中心和重点工作开展,加强以资金的使用效益为重点的会计核算;强化财务监管“看好钱”,特别是加强对大额资金使用项目的审计;坚持勤俭办学“会省钱”,厉行节约,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共享率。
    第三,强化资金管理,规避财务风险。要根据资金需求重点、时期和特点,预先安排资金,保障资金链不断裂;要加强资金收发和流转管理,特别是大额资金要及时收缴,确保资金安全;要根据各类银行贷款特点,优化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和总量。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4.加强促进优良校风的制度建设。校风是学校人文精神和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整体形象。优良的校风必有良好的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师德师风和学纪学风。营造有利于校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领导作风建设要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健全岗位责任绩效评价和激励制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好政”;工作作风建设要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建立岗位服务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广大管理服务人员“管好事、服好务”;师德师风建设要以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教好书、上好课”;学纪学风建设要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为核心,完善学纪学风配套制度,引导学生“要学习、学习好”。
    (八)加强安全稳定工作,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有序运行和发展的前提。
    1.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组织机构。成立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涉及的主要环节,健全相应的安全稳定专项工作组,做到安全稳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2.健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工作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机制;加大对校园监控设备的投入,完善保卫装备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校园安全防范网络体系,防止各类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健全排查化解机制、信息报送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督促检查机制、责任与奖惩挂钩机制;加强校园综合治理,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九)加强附属医院建设与改革,提高医院综合实力
    高水平附属医院是学校创建高水平大学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附属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和建设,是适应国家、社会、学校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医院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1.深化医院改革。附属医院要主动适应医改新形势,加强内部管理,加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拓展医疗服务市场。各附属医院之间实行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医院资源的有效利用度;2010年,组织召开第二届附属医院联席会,认真研讨附属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工作。
    2.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努力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大力开展医疗技术创新,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医、教、研工作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综合实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这些工作是学校2010年的重点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和顺利完成,需要广大南华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校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协作,还需要做好包括离退休、档案管理、督导团和计划生育等各方面的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0年是学校改革与发展之年,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创先争优,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共同为南华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1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