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家园

女院士张永莲:要做就做最具竞争力的项目

  

    她,中国科学院的一名女院士;她,60岁转攻男性生殖基础研究;她,65岁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发表论文,她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一种与精子成熟有关的基因Binlb,让男性最终用上无毒副作用的基因避孕药。她便是我国分子内分泌学家、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莲教授。 
     
    思想的转变:“小我”到“大我” 

    张院士本行是基因调节控制研究,80年代后期曾从事雄激素作用原理研究,90年代转向男性生殖研究。由于当时研究雌激素的人较多,结合当时国家的需要,在1995年,张院士和美国研究所合作研究精子的调控,在90年代末转向附睾功能研究,同时致力于找到男性避孕药的突破口。“女性避孕药全都是国外发明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应有一些原创性的成果,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的研究过程。” 

    张永莲院士大学毕业填志愿时有三个选择,她在分配志愿表的3个空格里全部填上了科研。对于科研的地点,她没有填,她觉得只要是科研,到哪都行。张院士结婚十年后才决定要小孩,当时的她的公公贴小字报在她的床头,希望她要个小孩,提起这段往事,张院士坦率地说,“我觉得当时经济条件还不够,那时的我年轻爱玩,不知道怎样带小孩,而最重要的想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上去。”

    上世纪80年代,张永莲院士被推荐到美国去深造,面对出国的机会和丰厚的待遇,张院士拒绝了。“我很珍惜出国的机会,但是自己始终觉得既然学就要学最尖端的东西,如果专业不适合自己,我宁愿不出国。”不久后,有个一个英国皇家学会提供的公派出国的机会,张永莲觉得这个机会更适合自己,于是参加了面试。在面试中,考官对她的印象非常好,以至于在留学过程中,学会给了张永莲额外的补贴。

    事业的转变其实是一种思想的转变,张院士把自己的这种转变归结为由“小我”到“大我”。张永莲有一颗好强的心,最初想要做的仅仅就是个好学生好职工,能得到身边人的表扬就觉得目标实现了。出国后,她感受到祖国的落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她决心好好学习,更好的报效祖国。“作为一名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要做就做最具有国际影响的项目,而且要做第一个攀登到山顶上的人,为祖国争光。”这是张院士对自己“大我”思想的诠释。

    换位思考:用学生的名字命名基因 

    拜访中,张院士为大家形象的讲解了精子与基因binlb结合后如何获得运动能力的理论,在我们称赞张院士讲解很生动通俗时,她告诉我们,“我不喜欢照搬照抄,一直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知识,大学时期的同学都喜欢听我讲课,我会分析我的受众,考虑听众的感受,用最适合他们的表达方式教他们。”

    提到对后辈的培养时,张永莲院士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她说自己对女儿的培养和对小外孙的培养方式是不一样。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张院士将全身心的爱都给了女儿,教她做个正直、诚实、有礼貌的人,但心里一直有件很内疚的事,张院士以前会在一些人多的场合说自己女儿做错的事,完全没顾及到女儿的自尊心。多年后等女儿告诉自己这事时,她才意识自己错了。和我们谈到这个故事,张院士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到现在我一想到这件事都会觉得难受,而这也影响到了我对小外孙的培养,在我看来,幼儿教育很重要,对待小外孙,我主要注重对他的启发教育,鼓励为主,让他建立信心。”

    张永莲院士发现的基因总是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对此张院士表示:“自己对名看的很淡,并不觉得这是件多么伟大的事,只是一种换位思考,为学生考虑,觉得学生看到以自己命名的基因,工作起来更有劲。”

    “现在中国的大学搞扩招,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一些同学仅仅是为了得到学历不是因为喜欢科研而去做研究,做科研的人一定要有很强的名誉感,得实实在在的搞科学,不能做假。”张院士对当代的大学生提出了希望。

       篮球高手:和体育有着不解之缘 

    在南京上小学时,张永莲院士身体不太好,经常要打针。学校组织踢毽子比赛,她总是踢的很差,在强烈自尊心的驱使下,张永莲白天看着同学们踢,晚上回到家后就不断的练习,苦练了很久后参加踢毽子比赛,出色的表现让所有人目瞪口呆。“那是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也第一次体会到了一种成就感,到现在这么多年,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兴奋和成就感依旧会涌上心头,踢毽子的故事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只要努力克服不足,没有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张永莲院士对体育的兴趣很广,但最好的项目还是篮球。她说自己最初喜欢上打篮球纯粹是因为觉得好玩,由于个子矮,老师建议她打后卫,于是她每天对着电线杆子反复练习各种带球过人技术,长期的刻苦训练,她在中学里一路从校队打到县队。大学时,又因为球技过硬,成了复旦大学校队主力。现在张院士和先生一起看篮球比赛时,还常常兴奋的谈到:“那时的我,永远都是首发”。在生活中,张永莲院士还会看下足球,只要有中国足球的比赛,她就会去看。“我有一种很浓的国家荣誉感,我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看足球的,足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从中让我明白一个团队的协作是多么重要。”

    张永莲院士简介: 

   分子内分泌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35年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早期参与国防科研,上世纪80年代初起从事雄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是我国性激素作用原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优秀论文奖。200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发布时间:2010-09-16)